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重庆职教

和震:正视职普比争议触及的深层次社会偏见(转发)(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之三十一)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20-05-28点击数:

2020-05-28       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


编者推荐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和震的这篇文章讲出了职普比的来源与要素,是“点睛之作”。这是高层专家最接地气的、具有普遍意义、可操作性的论述。我们基层职业教育工作者欢迎、肯定这样的具有关键性实践指导意义研究。

      中考招生职普比一直是社会各界争论的话题,也是衡量一个区域是否支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试金石。本文把职普比例的必要性说明白了。正如作者指出:“普职分类的伦理基石,在于人的个性与能力的差异,并且由此应该得到差异化的教育,促进人的多样性发展。然而,诸多因素会干扰这个教育伦理的原则,导致人们离开这个原则、依据主观愿望来进行教育选择,实现主观上暂时的满意。”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但是,我们的教育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味地引导孩子蜂拥学历、精英教育,相当一部分孩子被分数压抑失去学习文化课兴趣,成为部分“精英”们的“陪读”,这些“受伤的祖国花朵”被应试教育竞争性、淘汰性所抛弃,并斥为“坏学生”“差生”“问题学生”“落后生”受到无情冷落……。“有教无类”的传统教育经典哲理被“考得上大学穿皮鞋、考不上大学穿草鞋”的精英教育野蛮遮隐、抛弃。因此高中阶段教育的职普比常常被各种借口“人为”改变而“有法不依”。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高考指挥棒”的主流教育体制,可以“随意”改变职普比,进而大张旗鼓地“用学历捆绑职业教育”歧视排斥中等职业教育……。因此,坚持职普比例相当是落实“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压舱石!早在上世纪轰轰烈烈的“中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创建中等职业教育的先哲们就提出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一部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比例要大体保持1:1,并以“职业教育法”形式固定下来。这是改革开放后中等职业教育创办者对教育改革的重大贡献!职普比例相当的提法,是我国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长期奋斗的结晶!

      作为基层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感谢和震教授的这篇好文!也更期望更多高层专家依据职业教育特色研究职业教育,特别是认真理解职业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摆正“两种不同类型教育”的关系,提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编    者

           2020年5月26日

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之三十一

和震:正视职普比争议触及的深层次社会偏见(转发)

      围绕高中阶段职普比的争议问题不容回避,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社会偏见,需要教育理论界回应和辨析。高中阶段的职普比是一个牵动整个教育系统的关键指标,是宏观政策对中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结果,影响它的决定因素应该是经济社会所需的人力资源结构,政府的相关政策应努力遵循和维护中等教育结构中存在的一般规律。但是,人力资源结构与职普比之间并不具有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社会价值取向、政府决策、适龄学生数量、劳动力市场特征、技术变革等都会对职普比产生影响,从而使问题变得复杂化。

      在发达国家组成的OECD组织成员国中,高中阶段的职普比例多年来一直保持大体相当,接近1:1。而且从历史上看,职场一线的年轻人初次就业的职业准备,即基础教育之后正规的职业教育越来越被重视,这一事实不容忽视。当前一段时期,我国人口数量的波动周期正处于适龄学生数量明显下降阶段,中职招生减少,职普比明显降低,从而引起了人们对中职的质疑和巨大的争论。本文将从以下四个导致社会偏见形成的重要认识问题展开一些讨论。


      一、职业教育是否会阻碍创新能力?


      是否进入了职业学校或者选学了职业技术课程,人就会变得机械呆板、缺少创新活力?确实很多人的潜意识中对这个问题就是持肯定回答的。然而很多研究证明,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术)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职业教育不仅是帮助人就业的教育,更是促进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教育。职业教育强调知行结合、手脑并用,注重实践教学,教学做三者合一,结果导向,能力本位,为青少年及成人提供了多样发展的人生舞台。假使每个学生在中学时代学习学术性课程之余,还可以由着兴趣选修职业技术课程,发展其多样的兴趣和才能,积累各种实践活动的体验,将会增强其未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上述这一点是美国联邦生涯与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多年来的研究所证明的一个重要事实。

      美国把职业教育课程看作是所有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教育资源。根据美国教育统计局的数据,中等教育机构中有三类机构提供职业教育课程:一是公立高中,接近88%的公立高中(共约18000所)提供生涯与技术教育;二是属于公立高中性质的独立的全日制职业技术学校(美国称之为生涯技术教育中心),约占全部公立高中数量的20%;三是除上述综合高中外,还有约1200所地区生涯与技术教育中心;公立高中中90%以上学生至少选修过1门以上的职业技术课程。所以,美国中等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教育规模不仅庞大,而且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覆盖学生比例也相当高。这是一种隐形的普职分流的制度。国内有人讲美国没有职业教育、美国职业教育不发达的说法是无稽之谈。美国不但有职业教育,而且有更为灵活新颖的职业教育制度设计。这种把职业教育资源当作所有人教育必需品的服务人人、面向人人的教育理念,在制度上,通过“综合中学+生涯技术教育中心”的中等教育制度消除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系统性歧视,通过社区学院的多功能(集转学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终身教育与培训等)制度消除了高中后教育阶段对职业教育的制度性歧视,实现了人人(每个学生)得以享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来发展自己的理想状态。但是这种教育实施是需要高成本投入的、昂贵的,需要社会更加宽容、成功样式多样、成才路径多样等诸多条件才能实现。

      目前我国实施这种普职融合的条件尚不够配套,职业教育制度创新还需要立足现实条件,要调动各方力量办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减少低质量的职业教育供给,不可以以创新为借口来削弱职业教育资源,任何低质量的教育都不会有利于创新。


      二、职业教育招生保持相当规模


      是否限制了更多人向上发展和流动的机会?

      普职分类的伦理基石,在于人的个性与能力的差异,并且由此应该得到差异化的教育,促进人的多样性发展。然而,诸多因素会干扰这个教育伦理的原则,导致人们离开这个原则、依据主观愿望来进行教育选择,实现主观上暂时的满意。如果背离个人个性和能力太远,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教育和工作,个人将体会不到真正的成功和幸福,而且造成个人生命与社会资源的浪费。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其能力与兴趣的教育虽然难以实现,却是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

      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看,希望有充足的优质教育资源供选择,并且自身有选择升学路径的自由,政府应保证各种教育资源对所有学生平等地开放。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理论上所有生源都有权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或普通高中教育。这样,所有初中毕业生自愿选择升学路径的权利都不应被任何人因任何原因而剥夺,一方面让人们根据对地区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预期,自由地选择中等职业教育,让选择成为真正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所有初中毕业生也都有同样不可剥夺的权利选择接受普通教育,只是学生要考虑自己是否能学好学术课程、而不至于成为普通学术课程的困难学生。

      但是,上述完全不受限制的教育选择权利是不存在的。依据学生自身能力与兴趣选择适合的教育这一原则也往往被干扰得软弱无力、支离破碎。除了教育成本和预期职业收益等因素,学生对兴趣和能力倾向的自我认知偏差、对职业教育的误解、生涯规划的不明确、未来职业预期的非理性等都会影响自身教育选择,并使其教育选择带有很大的非理性。因此,对学生教育选择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科学的干预,不应被视为有违教育公平的行为,反而是教育者和政府必须主动来做的。政府有责任促进教育公平,尽可能满足各类学生的成长需要;但政府也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要顾及社会长远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就有必要设法维持合理的职普比。

      倾听基层民众对教育的深层渴求而不是表面的声音、反映基层民众的长远利益而不是非理性诉求,是教育决策者的首要能力。如果社会阶层分化是客观存在,对基层民众来讲,在完成了基础教育之后,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他们大多数够得着、行得通的安身立命、有业乐业的高性价比的教育,一大部分学生进入不同于学术上升通道的职业教育通道,不必进入学业艰苦漫长、学费昂贵的精英大学,并且很可能到30岁左右博士毕业才开始就业,避免了成为学术教育的失败者,而通过职业教育获得了个人多样才能发展的机会。越向基层越是需要职业教育,办好职业教育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

      普通的劳动是整个社会不可缺少的,不劳动者不得食天经地义,劳动是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基础。劳动固然不一定导致暴富,但足以安身立命、体面尊严、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这正是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所在。习总书记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所以这也是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建立向上递进、左右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增加成才成功的新职业路径的重要依据之一。五育并举就需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大力发展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完善相应的就业与劳动制度,是促进更多学生向上发展和流动的举措。


      三、新科技革命和现代化背景下职普比下滑是必然趋势吗?


      看到国内职普比近五年的明显下滑,有一些观点认为,经济越发达中等职业教育就越不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新科技革命趋势下人工智能取将取代许多一线工作岗位,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是高职。这样的认识完全是缺乏依据的错觉。

      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需要整个教育体系都要做出变革,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性教育,它需要的是变革而非消亡。高中阶段职普比应该主要反映经济社会所需的人力资源结构。然而研究发现,我国近10年来,职普比与适龄生源数量关系密切,它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生源总量的增加而增加,反之随着生源总量的减少而减少,决定近年职普比波动的首要直接因素是高中阶段教育生源总量的波动。在新科技革命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应该说是低质量的中职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了,而高质量的中职仍然是稀缺教育资源。办好高质量的新中职,补齐短板,是党和政府的重要教育责任。

      比较OECD成员国和美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坚持特定而有弹性的职普比是必要的。用政策大幅度急速调整职普比可能不是重大教育创新。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重大政策创新,应集中在基础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大幅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以及经费标准、培养高水平职教专业化教师并吸引优秀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推进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对接和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创建现代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劳动报酬与技能和贡献相匹配制度,等等。


      四、职业学校学生学术成绩差同时相应的品德也差吗?


      总有一些人有意无意间流露出一种观念:职业学校的学生道德品质差,反之,学历越高者,道德品质也越优。具有这种观念的人不乏有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社会名人等,导致这种未经审慎考证的偏见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家长担忧如果选择职业学校会把自己的孩子带坏。虽然这样的观念不正确,但是这种观念存在的事实说明,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工作还是不太满意的。政府和社会必须帮助职业学校摆脱掉被贴上歧视性标贴。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以立德树人统领教育教学体系的全环节、全环境和全要素,综合运用现代文明、工业文化、职业道德的教育内容和实践任务引领、工作过程导向、行动学习的培训模式,有效地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工匠精神、道德品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需要强调指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只是针对职业教育本身的独特教育教学规律而言的,职业教育资源不只是专属于某一特定人群的,应该让全体学生享受职业教育的价值,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人力资本增值。在当前普职分离的格局下,职业教育资源倾向于专属一类学生。但是在普职融合的格局下,职业教育资源可以发挥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实施劳动教育和职业体验的作用,使所有学生从接受职业教育中增长才能、完善人格、积累体验、全面发展。社会越文明经济越发达,越会尊重每一个人的不同选择,越会支持和保障每一种选择通过劳动与工作都走向出彩和赢得尊重。现代化水平越高,越是保障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与创新性劳动一样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社会回报。

      对于质量不高、声誉不佳的职业学校,人们不满意也是应该的。如果基础教育做好生涯规划教育、支持和帮助职业学校整体都办成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机构,并把技术技能人才的地位提升到应有地位,职普分流的强制性便是道德的。

      注:作者  和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9月12日

下一篇:葛道凯: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 推动职业教育 上一篇: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 召开第三届第六次常务理事会通讯会议